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閱讀心得] 恆毅力 Grit

選書緣由

這本書和"做工的人"一樣,都是在Bryant的2017選書清單中,極度推薦的一本。
我從小就被家人認為是一個很沒有毅力的人,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選擇要上的才藝,也往往是去了幾次,覺得無聊或是遇到困難的地方,就沒有再繼續下去。幾次經驗之後,也讓我對自己貼上"沒有毅力"的標籤。

隨著年歲漸長,漸漸開始有不甘心的感:
「難道自己這輩子任何事都無法堅持到底?」
「難道一輩子都要活在這種刻板印象之下?」

因此對於有一本專門研究我此生最大弱項"恆毅力"的書,非常好奇裡面的內容,就將他排進了2019的書單中。

書本簡介
作者開篇就點出一個大哉問:
那些有成就的人,和一般的人,他們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是智商嗎? 如果是智商的話,那為什麼有些從小念資優班的人,長大之後,成就未必比得上那些沒有經過菁英教育的人呢?

作者針對這個疑問進行研究,最後得出的成就公式就是:
  • 天分x努力 = 技能
  • 技能x努力 = 成就
在這個公式裡,"努力"被提到兩次。也可以將之視為"恆毅力"。
有趣的地方是,這個"恆毅力"是可以被測量的。以下是書中提到的恆毅力量表:

其中提到,恆毅力由兩部分組成,熱情(長期不變的投入)  和 毅力。
基數題代表熱情,偶數題代表毅力,計算方法就是個別項目加總後除以五。
而"毅力分數往往會高於熱情分數"。

我做出來的結果是:
恆毅力總分: 32 / 10 = 3.2
熱情分數: 16 / 5 = 3.2
毅力分數: 16 / 5 = 3.2

我很喜歡書中描寫的,海鷹隊教練 皮特卡羅 對熱情的看法: 你有人生哲學嗎?
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很玄,"哲學"這個聽起來很飄渺的詞彙,怎麼會跟熱情扯上關係。
但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 你想從人生中獲得什麼? 也就是,你的"熱情"是什麼? 再講白話一點,就是你對人生的"願景"。

而要達到這個願景(人生目標),作者將之分成了三層 (頂層,中層,底層):
  • 底層目標:達成目的的方法
  • 目標層級越高,目標本身就愈接近最後的目的,而不只是 達成目的的方法
  • 頂層目標: 目標本身
人生有很多目標是常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完成所有目標,因為人一生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必須要在其間取捨對你來講"最重要的目標"。而"缺乏恆毅力"有可能是目標層級之間彼此不太連貫

理想的情況是,專注一個頂層專業目標,而不是好幾個。例如巴菲特就提供了他削減目標的三步驟:
1. 寫下二十五個職業生涯的目標
2. 從二十五個目標中圈出五個最優先的目標
3. 盡力避開其他沒有選的目標

也就是說,要決定 "要做什麼",必要先決定"不做什麼",避免太過於分心。我覺得這段也是說明了,為什麼人總是三心二意,什麼都想做,最後一事無成的原因。


前面第一章說明了,什麼是恆毅力,最後用了兩章來說明,如何培養恆毅力:
[培養恆毅力] 由內而外

1. 興趣 -
常常會聽到有人說: 我沒什麼興趣。
其實也隱約透露出 "我生活很乏味" 的感覺。因為興趣不是經由內省發現,而是透過和外界互動時被激發的。

人無法光憑意志力去喜歡某些東西,因此作者給的建議是 "走出去,真正開始做點事,去實驗,去嘗試"。這點倒是和大人學"尋找天賦和熱情"的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常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也許可以找出自己的興趣:
  • 我喜歡想什麼?
  • 腦中常浮現什麼?
  • 我在乎什麼?
  • 什麼東西對我最重要?
  • 我喜歡花時間做什麼事?
  • 我對什麼事情難以忍受?
2. 練習 - 
當你掌握自己的興趣後,接下來,就必須依靠前陣子很火紅的觀念"刻意練習",來雕琢你的興趣。以下是刻意練習的方法:
1. 有意挑戰還無法駕馭的部分
2. 達成目標後,設定新的挑戰目標
3. 養成刻意練習的習慣(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做某事)
4. 要有反饋

3. 目的(造福他人的意念) - 
我覺得這也可以理解成"使命感"。作者舉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描述目的對人們的影響:
當泥水匠認為他有一份"工作": 我在砌磚
當泥水匠認為他有一份"職業": 我在建教堂
當泥水匠認為他有一份"志業": 我在打造上帝的殿堂

我覺得這也適用在管理方面,也許能激勵下屬的工作動機。
以下是培養目的的方式:

  • 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會如何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 用小規模,但是具有意義的行種改變現在的工作,讓他更貼近你的核心價值觀
  • 找一位有明確目的的榜樣,從他身上尋找靈感

4. 希望 (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未來)
這邊提出兩個新名詞 : 固定思維 vs 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 相信命中注定 (悲觀)
成長思維: 相信凡事可以被改變 (樂觀)

而如何讓原本固定思維的人,可以轉變成 成長思維呢?
這邊提出一個重點: 讚美努力,而非表揚天分
也就是說,培養恆毅力要認清一點: 人有能力變得越來越好,漸漸成長


[培養恆毅力] 由外而內
作者也提供了如何藉由外力,提升恆毅力的方式。

1. 家庭教養 -
我對這段的理解,是"身教大於言教"。做給人家看,比用說的還有有效。
也就是說,比較有恆毅力的父母,小孩也比較容易會有恆毅力。比較偏向告訴爸媽"你想要你的孩子有恆毅力,你自己要先做到"XD


2. 困難規定 -
這個"困難規定"的方法蠻值得參考的,不過不確定華人社會的家庭是否適合。
也許可以實際實驗看看效果如何。

練習對困難事務堅持-困難規定:

  • 家中每個人都需要做一件困難任務(每天需要刻意練習的事)
  • 可以放棄,但必須達到某個自然的 "截止點' (告一個段落)
  • 每個人都有權挑選那件困難的事
  • 必須投入一項活動至少兩年

3. 組織文化的影響 -
這邊也提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
希望自己變得更有恆毅力: 加入恆毅力很高的文化
希望組織變得更有恆毅力: 營造恆毅力很高的文化


總結
我覺得這本書推薦的原因在於,作者用很有脈絡的方式,擷取了他多年實驗和訪談的精華,整理出"如何培養恆毅力" 的步驟。有時候,人生覺得卡住了,就是缺了這種可以協助我們釐清現在困境的羅盤。

而最難的,我覺得還是要直白面對自己的內心,改變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才能辦到。
期許自己在2019年,能夠讓自己在待人處事上,都更有恆毅力,分數可以突破4分!

我們每個人都有極限,不只天資上的極限,機會也是有限的。
但我們所想到的限制,往往都是畫地自限。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投入的時間都不夠長
-- by Angela Duckworth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閱讀心得] 做工的人

選書緣由
2018年年底,在網路上隨意瀏覽著,無意間逛到大人學創辦人之一的Bryant,在網誌內的文章 - 2017年大人學選書 (沒錯,2017的選書我快要到2019了才看到)。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511

選了幾本書加入口袋名單,這本"做工的人"就是其中之一。主要也是因為之前沒有看過此類題材的書,覺得頗為新穎,希望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視野。


書本簡介
作者林立青,在工地擔任"工地主任"。說明白一點,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監工"。

全書分為「工地人間」、「愛拼」、「活著」三大章。內容大部分是用敘事的口吻,記錄著他在工地的所見所聞。在他筆下的人物,也不止一般的工人。舉凡工人可能有機會接觸到的人(8+9、工地拾荒者、檳榔西施、外籍配偶、舉牌工,所謂的"社會底層工作者"),書中皆有章節描繪。雖然沒有用太多的篇幅去刻劃,但作者的文字成功賦予了他們血肉,以及栩栩如生地形象。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也讓我們這些一般的上班族,了解除了在永無止境的文件和會議中,還有另外一群人,在社會上被另眼對待,和我們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

作者也毫不隱藏他對於社會公權力的厭惡,但那種厭惡是其來有自,是在一次次被不合理的開罰、幫工人斡旋中,造就的價值觀。對於作者來說,他們只是想要靠自己的能力,想要在社會上"謙卑、努力的活著"。但諷刺的是,這些人比大多數的人更加拚命地過活,但得到的只有現代社會體制的種種歧視,以及長期做工後換來的一身疾病。

如同每篇文章中,對著明知無法改變的現況,做著無聲也無可奈何的控訴:
「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幾乎都是有穩定收入的人,但一個人只是想活著,謙卑和努力的活著,這難道不值得尊敬?

這種方式人人知道不好,卻便宜且有效。既然痛苦無可避免,能減緩的無論是什麼,也只能帶著酒喝下....


總結
看完本書後,在被感動得當下,作者並沒有告知有做什麼努力來改善目前工人們悽慘的現狀,而是就此打住,只是在每個篇章的結尾,留下讓人感覺"不甘心,但又無可奈何,因為這社會就是這樣"幽幽的低泣。

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本書蠻可惜的,作者沒有藉著本書的影響力,提出明確的訴求;但我認為,也許這就是作者一開始的目的: 促成各個不同階級、產業的人們的對話。作者特殊的腳色,讓他選擇從"裡面" 但是又偏"上方"的位置,俯望這個族群,將他所看到的一切,帶給世人。而後續該做什麼,用什麼想法,來面對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這些人,作者留給我們每個人自己做決定。

雖然此本書沒有使用華麗的詞藻,只有一個一個小人物的刻畫,但我會推薦給無論有沒有接觸過此類產業的朋友們這本書,希望可以和你們分享,在同溫層之外的世界一隅。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做工的人"。

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譴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by 林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