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閱讀心得] 富蘭克林自傳

書本簡介

很久以前就知道富蘭克林是美國鼎鼎大名的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但會對這個人感到好奇,主要還是因為看了羅胖的節目"羅輯思維"。在節目中,羅胖特別開了一集來專門講這本書,且開場還用吊人胃口的說法,告訴大家富蘭克林不過一屆魯蛇,究竟為什麼能走到今天的境地,所有的秘密都在這本自傳裡。這也初次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



不過,真正有機會拜讀此書,也頗因緣際會。四月去參加大人學的活動,當時的活動贈書,剛好就是這本"富蘭克林自傳",只能說緣分到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想偷懶都不成。

這本書並沒有寫完,富蘭克林就去世了。自傳只有記錄到他1757年的人生,之後約20多年的人生,世人皆無緣讀到。書中總共分成四章,分別陳述富蘭克林的年少時期,如何透過早年在印刷廠工作,累積的經驗和人脈,之後到費城成就自己的印刷事業。在工作之餘,如何根據自訂的十三項美德,約束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人格更進步。中年時透過年輕時打下來的基礎,經濟無虞,可以有餘力參與公共事務以及從事一些發明。晚年時代表美國奔走多國,爭取各國支持美國獨立。


讀後感
富蘭克林他不是什麼天賦奇才的天才,一出生就帶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他跟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需要金錢,有一般人對生活的基本需求,會遇到好事(遇到貴人協助)或是衰事(遭人欺騙)。他之所以後來會成為一個讓後世不斷傳唱的偉人,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個性,以及後天的努力。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作者想要傳達給後世的普世價值是:

旺盛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
這兩個特質可以說是相輔相成,有好奇心不一定會有求知慾,因為求知慾是需要有行動力去實踐的,這方面富蘭克林可以說是執行的相當透徹。從他年輕時就可以看得出來,即使工作相當忙碌,還是願意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也要讀完自己想要看的書。就算是之後自己開了店更忙碌了,他也每天定時學習一到兩小時,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知識。


勤奮及毅力
在那個年代,美洲的人民還普遍被視為化外之民,沒什麼文化。要想翻身,只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富蘭克林從小就明白這一點,這也體現在它的工作以及生活哲學中。例如年輕時期,他與朋友針對女性受教育議題進行的辯論,富蘭克林發現自己的論述能力不如對方,就努力想盡方法改進。藉由閱讀其他更好的作品,不斷修正自己的文筆,再加上父親的指點鼓勵,讓他的語文能力逐漸進步,也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這不就是現在所謂的"刻意練習"最佳範例?


"讓自己比昨天更進步一些"的心
著名的十三美德,如果真要達到這個境界,那可以說得上是完人了。正常人每天忙柴米油鹽的事,時間都不夠用了,富蘭克林還會把心思放在這個他所謂的"偉大的克己修德"計畫,可見他對自我要求的重視。放到現代人來說,提倡"睡前冥想十分鐘"、"每日自省",也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希望明日的我,可以比昨日的我還要更好。


幫助別人的心
富蘭克林的一生,遇過不少心懷不軌的人。有的人言而無信,有的人對他存心欺騙,也有忌妒他的成功而在背後中傷他的。但他之所以遇到這麼多事情,都可以一路走來不動搖本心,除了遇到不少貴人相助,主要也是因為他有一顆慷慨助人的心,而不是為了特定利益而去幫助別人。像是剛到費城時自己窮的響叮噹,還把多的麵包分給其他人;建立圖書館制度,豐富美洲人的知識;善用自己的文筆,為公共事務出力。這也符合中國人的處事價值"天助自助"概念。


認同的觀念
書裡談到一個蠻認同的點,就是"處事溫和,待人謙遜"。這點其實很難做到,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要做到保持中庸,不讓人看輕,又不能太鋒芒畢露,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對比到自己,剛到一個新的環境,一切從頭開始學,這時就比較容易從旁觀察,身旁誰懂很多,卻沒什麼人願意與之交往。懂得不多的人,卻可以保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知道得越多,就會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不知道",願往後當自己有自滿的情緒時,能夠即時有此自覺。


不認同的觀念
及時富蘭克林具有許多美德,但他也不算是個完人。他的前半生幾乎是以經商維生,因此許多做事風格也都帶有商人的影子:衡量利弊得失。例如他希望他的未婚妻帶過來的嫁妝可以幫他付清印刷店的債款,人家拒絕,他就拒絕這門婚事。在書中有需多這種例子,不過富蘭克林總是在會在往後認清自己曾犯的錯,並且用否些方式彌補,我覺得這也算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總結
富蘭克林自傳是一本輕鬆好讀的書,整本內容用輕鬆詼諧的文筆闡述作者的一生,並不時述說一些他的處世哲學,提醒讀者在遇到類似人生問題時,也許可以參考他的經歷來處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無論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或是衣食無虞的現代,人的處世大原則都是不會變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心存善念,觀功念恩,期許自己可以朝這目標更靠近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